全球趙子龍論壇(佳里子龍廟永昌宮)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503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獨有的馬超墓祠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7-28 23:29: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全國獨有的馬超墓祠
郭清華 行腳三國
       在勉縣城西三公里的108國道北面繼光小學旁,有一院高大宏偉的古建築,山門上方匾額大書“漢斄侯祠”,山門對面的國道旁,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刻立的“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它告訴途經古金牛道——蜀道(現在的108國道)的往來行人,這裡就是埋葬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馬超的墓、祠所在地。



       馬超墓祠,歷史悠久,且與武侯祠、古陽平關、諸葛亮讀書台毗鄰,隔漢水可遠眺古定軍山及武侯墓諸葛亮陵園,是陝南重要的三國名勝古蹟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馬超真墓和最早的祠廟。因此,凡途經此地的遊人,都嚮往一觀。馬氏後裔題寫匾額,稱讚馬超是“三國英雄”。





 1、馬超其人:

       據《三國志·蜀書·馬超傳》記載,馬超(176-222年)字孟起,扶風郡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東漢末年的名將。馬超是東漢早期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馬革裹屍還”的成語就出自馬援。起初,馬超隨父親馬騰在西涼為一方軍閥,“其父馬騰為征西將軍、槐里(馬騰家鄉)侯”,勢力越來越大,曹操擔心馬騰在西部有變,威脅朝廷,因此心中很是不安。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以朝廷的名義特招馬騰到陪都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做“衛尉”(京城護衛官),“封馬騰之子馬休為奉車都尉(掌管皇帝乘坐車馬的六品官員),馬鐵為騎都尉(統領皇宮禁衛軍中御林軍的六品官員)”,隨馬騰帶領其餘家屬同往鄴城上任。同時,曹操又“封馬超為偏將軍”(雜牌將軍名號,主征伐,五品)。馬超自己接替父親做了征西將軍、槐里侯,代替馬騰統領舊部,屯於原地。因此,後世人說他自稱征西將軍,就是這個原因。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打算起兵征討漢中的五斗米教首張魯,奪取漢中,為後一步取益州奠定基礎。到時候,曹操的大軍肯定路過關中,所以,馬超誤認為曹操要攻打自己,便急忙在“西涼”(凉州的別稱,涼州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提前起兵反曹操。當時,馬超“與關中諸將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韓遂等,凡十部十餘萬人俱反”,馬超率軍先入為主,進逼關中,想堵截曹操。

       曹操聞知後大怒,立即在鄴城殺了馬騰及其子馬鐵、馬休以及家屬,遂親自率部前往關中,征討馬超。馬超知道曹操來勢兇猛,勢力強大,難於抗衡,便與叔父韓遂等一同合兵,應戰曹操,進攻潼關。馬超當時正當年華,血氣方剛,加之曹操殺了其父和弟弟,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馬超拼命衝殺,智勇善戰,在潼關追殺的曹操“割須棄袍,丟盔卸甲” ,狼狽不堪。因此,曹操當時曾心有餘悸地說:“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見《三國志·蜀書·馬超傳》引“山陽公載記”)

       無奈之中,曹操以離間計使馬超與韓遂反目,發生內亂,馬超勢單力薄,曹操乘機擊敗了馬超,馬超被迫退軍去西涼。沒想到,西涼州已經被曹魏佔領。接著,馬超又攻打涼州,殺了刺史韋康,結下了冤仇,馬超又被韋康故吏楊阜擊敗,馬超的“全家二百餘口在冀城(屬於涼州漢陽郡,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北)被殺”,馬超痛不欲生,怒不可遏,不要命地立即攻打歷城,取楊阜之母殺之,楊阜與馬超激戰,馬超身體受傷,力不從心。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聽說漢中的“五斗米”道張魯“政教合一,富甲一方,收容天下難民”,這才被迫於建安十八年(213年)八月和從弟馬岱、偏將龐德投奔了漢中的五斗米教張魯。馬超敗逃漢中後,曹操曾論功行賞,“加封討馬超之功臣十一人為侯。”

       當初,張魯對馬超來投,喜不自勝,這是因為馬超不但英武超群,威名顯赫,而且是一個身材魁梧的典型美男子,一看就讓人喜歡。特別是,由於馬超在西涼和關中的威信很高,所以,馬超來投奔張魯時,“關西之民從子午谷奔入者數万家”,從而壯大了張魯“五斗米”道的勢力,這些流民來到漢中後,隨鄉入俗,“不敢不奉其道”(見《資治通鑑·漢記》),迅速擴大了“五斗米”道的勢力。正因為如此,張魯當眾宣布,不但封馬超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都講祭酒”官位,而且還“欲妻之以女”,準備招馬超為女婿(見《三國志·魏書·張魯傳》)。

       張魯有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名為張琪英,年方及笄(笄,就是簪子。古代的女子15歲時,將頭髮用簪子挽起來,證明可以婚嫁了),天生麗質,聰慧乖巧,張魯視為掌上明珠,他準備把自己心愛的女兒嫁給馬超,足見張魯當時對馬超的看重。但是,沒隔多久,張魯不但不兌現自己嫁女的諾言,而且對馬超不理不睬,再也“不足與計事”(見《三國志·蜀書·馬超傳》注引“典略”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五斗米”道是政教合一性質的宗教集團,他們不講政治,只講仁愛和慈善,所以,凡是失意和難以生存的,只要來投,良莠不分,一概接納,給予安排,正因為如此,張魯手下不乏曹操、韓遂和韋康舊部,他們都是馬超的仇人,肯定與馬超有過結。除此之外,當時馬超的威名和能力,妒忌之人也不在少數,張魯的弟弟張衛和大將楊昂、楊任都因為妒忌馬超一來就居高位而心中不悅,他們認為馬超的威名和能力阻礙了他們的前途和發展,所以深恨馬超又不可言表。由於種種複雜的客觀原因,這些人經常在張魯面前進讒言說馬超的壞話,藉以發洩不滿。張魯聽多了,心中起疑慮,自然就對馬超不再信任,所以,他不但不想再招馬超為女婿,而且還將其涼拌,不再理睬,陌同路人,將其孤立,馬超整天過著寄人籬下的孤獨生活。

       在不得已的前提下,馬超向張魯借兵,想去收復西涼,報曹魏的滅族之仇,同時也為自己開闢新的出路。張魯不得已,勉強借給了馬超幾千老弱殘兵。為了牽制馬超,張魯同時又派馬超的對手同去監軍。結果,馬超出師不利,兵敗被困,進退維谷。張魯的弟弟張衛和大將楊昂本來對馬超來投奔就持反對意見,這時候他們又乘機斷了馬超回漢中的歸路,使馬超無路可走。無可奈何下,馬超被迫在羌人中避難數日,因為他母親是羌人,馬超父子在西涼時,常年生活在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中,與他們和睦相處,所以“很得羌、胡之心”。

       就在馬超舉步維艱之時,馬超聽說劉備正在攻打成都,於是寫密信請降。因為,他父親馬騰生前曾和劉備同朝為官,而且關係密切,在反對曹操的思想和行為方面,劉備和馬騰都曾經受到漢獻帝劉協的《衣帶詔》,觀念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劉備仁愛厚道,禮賢下士,愛人才如命,有口皆碑。所以,馬超當時想,作叔父的劉備在侄兒落難時,不會不管,自然會相救,這也算是“良鳥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因此馬超才密信請降。

       劉備這時候正在攻打成都的益州牧劉璋,成都城屢攻不下。劉備見信後,十分欣喜,他知道馬超的威名,更愛馬超的武功,想起和馬騰的交情,於是立即派遣“建寧郡”(治所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督郵”(郡太守屬官,負責督察該郡屬縣,考核官吏,管理地方豪強)李恢迎接馬超入蜀,讓馬超協助他攻取成都。馬超不得已殺了監軍楊柏於建安十九年(214年)入蜀投奔劉備,並為劉備作前驅,進入成都,迫使益州牧劉璋出降,為劉備取益州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備平定西蜀以後,自領益州牧,封馬超為“平西將軍”(職掌征戰討伐,在“四征”、“四鎮”、“四安”將軍之後,三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派遣老黃忠在漢中定軍山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後,在定軍山下“設壇場,稱漢中王”時,他“拜馬超為左將軍(左將軍在車騎將軍之後,四將軍之首,三品)假節”(假節,是帝王賜予臣下的符節,以加重將帥權利)。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又“進馬超為驃騎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二品,統中央常備軍,掌握征戰討伐,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領涼州(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牧,封斄鄉侯(斄鄉,漢代馬超家鄉扶風郡縣名,今陝西省興平市)”,令其鎮守陽平關,確保漢中安全。劉備令馬超鎮守漢中陽平關後的第二年,即章武二年( 222年),馬超就病逝在陽平關,終年47歲,就地安葬在今勉縣繼光村的108國道旁。

       章武三年(223年),先主劉備在白帝城駕崩,後主劉禪繼位後,追諡馬超為“威侯”,馬超的兒子繼承了他“斄鄉侯”的爵位,馬超的女兒,“嫁給了安平王(劉備的第三子)劉理為妃”。馬岱後來“官至平北將軍(“四平”將軍之一,主征伐,三品),封陳倉侯”。

       馬超是三國時期的一員猛將,《三國志·蜀書》中把他列為關、張、馬、黃、趙五位名將的第三位。在三國歷史上,他曾“威震華夏”是一位有影響的人物,所以,民間歷稱“三國英雄數馬超”。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北伐來到漢中,曾攜帶馬岱拜祭馬超墓。現在的馬超墓、祠,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全國獨有的馬超墓祠。



 2、馬超墓

       現存的馬超墓,在馬超祠後的漢惠渠以北,是漢制“复斗式”,頭北腳南,頭枕雷公山,腳登漢江水,墓週的地勢平坦,四面牆垣環繞,墓塚平地高壘。邊長25米,封土高約8米,鬥邊寬各23米。塚旁,古樹蔽蔭,四季蒼翠,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所刻立的“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碑石勒銘,斑駁可辨。




       據文物考古調查所見墓週的漢磚與漢瓦,以及有關碑文提示,證明墓上原有建築,與墓前祠堂相連。從清人所詠“翠柏蒼松靄夕曛”的詩句中,亦可知當時的馬超墓地四周松柏參天、鬱鬱蔥蔥,掩映著高大的墓塚。難怪昔日有不少游人來此後發思古之幽情而題詩賦詞,以存久遠。遺憾的是,往日的景像已不復存在,只留得荒塚高墳。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地方政府在修漢惠渠時,無形中將馬超墓和祠廟正式分割開來,渠北為墓區,渠南為祠廟。當時,在修建渠道時,據說發現了馬超墓的甬道,由於懷疑墓內有暗器而無人敢進,遂又封閉。

       1988年以前,馬超墓的旁邊一直住有繼光村一戶農民,當年秋天稻穀收割完以後,農民按照往年慣例,將稻草依然堆在馬超墓塚上的一周,沒想到,恰好給盜墓者提供了方便。盜墓者在馬超墓頂部,借助稻草堆的掩護,神不知鬼不覺地在馬超墓頂部挖了一個盜洞,根本無人知曉。

       有一天的晚上,盜墓者的動靜驚動了這戶農民家的看門狗並在馬超墓周圍狂吠不停,盜墓者落荒逃走,這戶農民發現了盜洞,隨後立即報案。身為縣博物館館長的筆者立即和文化局局長張國祥、縣公安局局長王化德等乾警一起到現場查看。為了準確核實被盜情況,筆者自告奮勇,拿上強光手電筒第一個下洞查看。結果,發現盜洞為折尺形,洞的直徑80—90厘米,洞深達八米,已經挖到了馬超墓的磚圈頂。可喜的是,盜洞還沒有破壞墓頂,盜墓者就在慌亂中逃跑了,丟下了作案的鐵鍁、鐵鎬和小板凳以及土框、繩索與煙頭。

       借助於強光手電,筆者清晰地看見,墓室的墓頂是典型的東漢三角幾何花紋磚所​​砌,磚縫是白灰漿,沒有受到絲毫的破壞。由此可知,馬超墓是貨真價實的存在,是個真墓,而且沒有被盜。根據馬超墓的走向,當年修建漢惠渠時,發現了馬超墓甬道的說法,應該是真實的。

       事後,縣文化局立即採取措施,借助於武侯祠正在修建施工的便利條件,用水泥漿混凝土回填和封死了盜洞。為了從根本上確保馬超墓的安全,縣文化局又立即給縣政府打報告,請求撥專款搬遷了墓旁農民住戶,又徵地給馬超墓劃定保護區,並且修建了圍牆和墓區大門。最後,又在馬超祠與墓區間的漢惠渠上修建了整體連接墓區和祠廟的風雨橋,形成了今天面貌。



 3、馬超祠廟

       在墓前以南近百米處,修有“漢斄侯祠”,俗稱“馬公祠”。其始建何年?最初規模如何?已無準確查考。僅知在清嘉慶初年以前,其祠的規模宏大,古建層層疊疊,碑石林立,香火旺盛。

       到了嘉慶初年,川、楚白蓮教農民起義軍多路攻打漢中,聲勢浩大,地方清軍屢屢失敗,無可奈何,陝西巡撫松筠向朝廷告急,四年(1799年),嘉慶皇帝從京城派遣了鎮協王韓嘉業、軍門王文雄和鮑貴三人來漢中鎮壓白蓮教農民起義軍,不料,嘉慶五年(1800年)7月,這三位將軍和數万人的清軍最終在今天的西鄉縣梭羅關被“白蓮教”起義軍全部消滅,就地埋葬,至今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

GMT+8, 2024-11-1 08:39 , Processed in 0.02296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