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全球趙子龍論壇(佳里子龍廟永昌宮)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3620|回復: 0

趙雲在公孫瓚手下待了多久? [複製鏈接]

Rank: 9Rank: 9Rank: 9

發表於 2019-7-3 14:41:54 |顯示全部樓層
趙雲在公孫瓚手下待了多久?
原創: 趙春陽




1.趙雲並未參加界橋之戰

界橋之戰即磐河之戰,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是在界橋之戰爆發時投奔公孫瓚的。在嘉靖本中,這回回目就叫“趙子龍磐河大戰”。趙雲以少年將軍的身份出場,在須無盔甲的情況下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救出公孫瓚。這個亮相的確很漂亮,但這是小說家的藝術處理,歷史上的趙雲並未參加界橋之戰。


《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之戰記載於初平三年(192年)正月後、四月前,也就是初平三年的春天,《資治通鑑》也採納了這個說法。而在此之前,公孫瓚為了與袁紹爭奪黃河流域,私自任命將帥前往青州、冀州、兗州擔任刺史。這兩件事兒的先後順序,見於《三國志·公孫瓚傳》:

範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紹軍廣川,令將曲義先登與瓚戰,生禽綱。瓚軍敗走勃海,與範俱還薊,於大城東南築小城,與虞相近,稍相恨望。



當時依附公孫瓚的劉備跟隨田楷前往青州,一直做到平原相,《三國志·先主傳》:

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趙雲為劉備主管騎兵,也一起前往青州,《三國志·趙雲傳》:

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我們還可以計算一下趙雲跟隨劉備前往青州的具體月份。

公孫瓚在渤海郡大破青州黃巾發生在初平二年(191年)十一月,《後漢書·孝獻帝紀》:

十一月,青州黃巾寇太山,太山太守應劭擊破之。黃巾轉寇勃海,公孫瓚與戰於東光,復大破之。

根據《三國志·公孫瓚傳》的語氣,破黃巾賊後,公孫瓚“兵益盛”,隨即“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所以劉備跟隨田楷去青州距破青州黃巾不會太久。袁宏在《後漢紀》中甚至認為初平二年十二月前劉備已經當上了平原相,這個速度似乎有點快。但公孫瓚派田楷到青州發生在初平二年冬沒有問題,《資治通鑑》也是這麼處理的。

正史中,趙雲是無緣參加界橋之戰的,而且,趙雲並未像小說裡那樣界橋之戰後與劉備洒淚而別留在公孫瓚身邊,而是離開公孫瓚跟隨劉備去了青州。

現在我們可以捋一捋時間線:

初平二年十一月:公孫瓚在渤海郡大破青州黃巾,進軍界橋。

初平二年冬:公孫瓚派田楷前往青州,劉備與趙云隨行。

初平三年春:公孫瓚與袁紹在界橋交戰。

 

2.將兵詣瓚考

《資治通鑑》寫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派田楷前往青州擔任刺史時,用一個“初”字介紹了劉備其人,並引出趙雲將兵詣瓚與劉備深加接納之事。雖然沒有寫明,但至少表達了一個傾向性,讀者大多會認為趙雲應該是初平二年冬投奔公孫瓚的。

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擊敗青州黃巾後,公孫瓚威震河北,屯兵磐河,冀州郡縣望風響應。王粲《英雄記》載:

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改易守令,冀州長吏無不望風響應,開門受之。

《後漢書·袁紹傳》也有類似的說法:

其冬,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槃河,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

趙雲是不是也在這個時候隨大流“望風響應”的呢?我們還需細讀一下《雲別傳》:

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如果趙雲是在公孫瓚擊敗青州黃巾後投奔公孫瓚的,就會產生兩個矛盾。

矛盾一:根據《英雄記》和《後漢書》,公孫瓚擊敗青州黃巾後,贏得了“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的局面。但是,根據《雲別傳》,趙雲投奔公孫瓚時,情形正好相反,冀州人“皆原袁氏”,公孫瓚“深憂州人之從紹”。

矛盾二:《雲別傳》記載,趙雲投奔公孫瓚後,“遂與瓚征討”。但根據我們之前的推理,趙雲在初平二年十一月或十二月就跟隨劉備前往青州了,如果趙雲是在初平二年十一月投奔公孫瓚的,那麼在趙雲離開冀州前,公孫瓚並沒有軍事行為,趙雲是沒有機會“與瓚征討”的。

那麼,趙雲是什麼時候投奔公孫瓚的呢?我認為,這個時間大概率是初平二年的秋天。

《雲別傳》記載趙雲投奔公孫瓚這件事兒時,寫了這麼一句話:“時袁紹稱冀州牧”。袁紹是什麼時候“稱冀州牧”的呢?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的很清楚:

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

趙雲投奔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可見此時距離七月不會太遠。保守一些估計,趙雲投奔公孫瓚在初平二年的秋天。

這樣以來,初平二年十一月後投奔公孫瓚的兩個矛盾就都迎刃而解了。

袁紹成為冀州牧後,冀州人趨之若鶩,《三國志·袁紹傳》載:“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窵起,莫不假其名。”這完全與《雲別傳》中冀州人“皆原袁氏”、公孫瓚“深優州人之從紹”吻合。

如果趙云初平二年秋投奔公孫瓚,那麼趙雲在十一月就有機會與公孫瓚在渤海大破青州黃巾。這正好符合《雲別傳》中趙雲投奔公孫瓚後“遂與瓚征討”的說法。

是初平二年冬還是初平二年秋投奔公孫瓚雖然只有一個季節的差別,但意義卻截然不同。

初平二年冬的公孫瓚剛剛擊敗黃巾賊,收降七萬餘人,兵強馬壯,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趙雲此時加入公孫瓚有抱大腿之嫌,趙雲對公孫瓚來說也只是錦上添花。

而初平二年秋的大腿並不是公孫瓚,而是袁紹,袁紹貴為討董盟主,又剛剛取得冀州,有名有實,冀州人士爭相歸附。此時的公孫瓚“深優州人之從紹”,趙雲的加盟對他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

趙雲為什麼會選擇公孫瓚呢?

對趙雲來說,威震烏桓保家衛國的公孫瓚遠比竊友州郡稱霸圖王的袁紹更值得尊重和託付。征討董卓時,袁紹擔心消耗兵力躊躇不前,而搶奪盟友州郡時,袁紹卻表現得卻急不可耐,濟北相鮑信評價袁紹“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複有一卓也。”在趙雲眼中,這樣的人,怎能解救百姓的“倒懸之厄”?反觀公孫瓚,率領白馬義從,與騷擾百姓的烏桓作戰五六年,身先士卒,舍生忘死,逼得烏桓遠走柳城,似乎有那麼一些“仁政”。



趙雲投奔公孫瓚的地點在哪裡呢?根據《三國志·公孫瓚傳》,公孫瓚來到冀州是因為袁紹部將周昂射死了他的從弟公孫越:

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瓚怒曰:“餘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盤河,將以報紹。

磐河是公孫瓚在冀州的大本營,屬於廣宗縣,大破青州黃巾後,《後漢書·袁紹傳》記載公孫瓚“還屯槃河”,《英雄記》記載公孫瓚“還屯廣宗”,其實都一個地方。

趙雲將兵詣瓚時,公孫瓚“深優州人之從紹”,可見二人已經交惡,時間在公孫瓚軍屯磐河之後。所以,趙雲投奔公孫瓚的地點也應該是磐河。

 

3.與瓚征討考

初平二年秋,趙雲投奔公孫瓚,“遂與瓚征討”。前文,我們分析過,趙雲並沒有參加過磐河之戰,所以這個“征討”指的只能是初平二年十一月公孫瓚在渤海大破青州黃巾一戰。這也是趙雲戎馬一生的開始,值得我們關注下。

公孫瓚屯兵磐河伺機為從弟公孫越報仇,袁紹畏懼,將自己渤海太守的位置讓給了公孫瓚的另一個從弟公孫範。公孫範到任不久,青、徐黃巾進犯渤海郡,企圖與張燕所率領的黑山賊聯合。

公孫瓚率兵征討,在東光(今河北滄州東光縣東)與黃巾賊交戰,以少勝多,大破賊軍。 《後漢書·公孫瓚傳》詳細記載了這次大戰:

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万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封薊侯。



公孫瓚以步騎二萬人,擊敗了三十萬黃巾,斬首三萬餘,殺死數万,收降七萬餘人,這是一筆輝煌的成績單,公孫瓚因此“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

這群黃巾並沒有被完全消滅,一年後又進犯兗州,曹操將其擊敗,並收其精銳,組成著名的青州兵,此乃後話。

當時的劉備是公孫瓚的屬下。我們知道,劉備是靠與黃巾賊作戰起家的,對黃巾賊的作戰經驗豐富,而且擊敗過徐州黃巾。征討青、徐黃巾時,公孫瓚沒有理由不帶上劉備。況且,面對15倍數量的敵人,公孫瓚肯定會全軍出擊。趙雲與劉備這樣的得了戰將肯定會帶上。 《雲別傳》中所說“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托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很可能就發生在此時。

現在我們可以豐富一下之前的時間線:

初平二年秋:趙雲率義從吏兵由常山前往磐河投奔公孫瓚。

初平二年十一月:趙雲與劉備跟隨公孫瓚在渤海郡大破青州黃巾,進軍界橋。

初平二年冬:公孫瓚派田楷前往青州,劉備與趙云隨行。

初平三年春:公孫瓚與袁紹在界橋交戰。

 

4.辭瓚暫歸考

界橋之戰戰敗後,公孫瓚退回了幽州薊縣。 《三國志·公孫瓚傳》:

瓚軍敗走勃海,與範俱還薊,於大城東南築小城,與虞相近,稍相恨望。

這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既然趙雲跟隨劉備去了青州,為什麼日後趙雲為兄長奔喪怎麼向幽州的公孫瓚辭別呢? 《雲別傳》:

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

這是因為,公孫瓚戰敗返回到幽州薊縣後,袁紹派部將崔巨業進攻,被公孫瓚在巨馬水(今河北拒馬河)擊敗,公孫瓚乘勝南下,一直追至劉備與趙雲所在的平原縣,《後漢書·公孫瓚傳》:

瓚軍敗還薊。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万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七八千人。乘勝而南,攻下郡縣,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據有齊地。



直到公孫瓚在龍湊(平原縣東北的黃河渡口)被袁紹擊破,才退回幽州,《後漢書·袁紹傳》:

三年,瓚又遣兵至龍湊挑戰,紹复擊破之。瓚遂還幽州,不敢復出。



梳理一下,在初平三年春的界橋之戰後,公孫瓚與袁紹又連續打了兩場戰鬥,分別是巨馬水之戰和龍湊之戰。在這兩戰之間,公孫瓚是在生活平原縣的,與劉備、趙雲在一起,趙雲辭瓚暫歸只能發生在這個時間段裡。

巨馬水之戰和龍湊之戰的具體月份和季節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我們可以考證一下。

公孫瓚與袁紹的戰爭困擾到了兗州刺史劉岱,他與二人都有和親,一時間不知道怎麼戰隊,他就此事諮詢了程昱,《三國志·程昱傳》:

是時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瓚亦遣從事範方將騎助岱。後紹與瓚有隙。瓚擊破紹軍,乃遣使語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別敕範方:“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於岱。”岱議連日不決,別駕王彧白岱:“程昱有謀,能斷大事。”岱乃召見昱,問計,昱曰:“若棄紹近援而求瓚遠助,此假人於越以救溺子之說也。夫公孫瓚,非袁紹之敵也。今雖壞紹軍,然終為紹所禽。夫趣一朝之權而不慮遠計,將軍終敗。”岱從之。範方將其騎歸,未至,瓚大為紹所破。

這段記載中,公孫瓚與袁紹的戰局發生了一次逆轉,先是“瓚擊破紹軍”,後來“瓚大為紹所破”。我們已知,界橋之戰袁紹勝、巨馬水之戰公孫瓚勝、龍湊之戰袁紹勝。所以,逆轉只能是從巨馬水之戰到龍湊之戰,即“瓚擊破紹軍”指的是巨馬水之戰,“瓚大為紹所破”指的是龍湊之戰。

而在初平三年四月時,被公孫瓚擊敗的那群黃巾賊進犯兗州,殺死了劉岱。 《後漢書·孝獻帝紀》:

夏四月辛巳,誅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者張種撫慰山東。青州黃巾擊殺兗州刺史劉岱於東平。

因為四月劉岱已死,而他又經歷了巨馬水之戰和龍湊之戰,所以巨馬水之戰和龍湊之戰只能發生在初平三年的五月前。因此,趙雲辭瓚暫歸最晚發生在初平三年的夏四月。

 

5.結論

現在,我們可以給出趙雲依附公孫瓚的完整時間線了:

初平二年秋:趙雲率義從吏兵由常山前往磐河投奔公孫瓚。

初平二年十一月:趙雲與劉備跟隨公孫瓚在渤海郡大破青州黃巾,進軍界橋。

初平二年十一月或十二月:公孫瓚派田楷前往青州,劉備與趙云隨行。

初平三年春:公孫瓚在界橋被袁紹擊敗,退回幽州薊縣。

初平三年春或四月:公孫瓚在巨馬水擊敗袁紹部將崔巨業,乘勝追至平原縣。

初平三年春或四月:趙雲以兄喪,於平原縣辭瓚暫歸。

初平三年春或四月:公孫瓚在龍湊被袁紹擊敗,返回幽州。

從這個時間表可以看出來,滿打滿算,趙云初平二年秋七月將兵詣瓚,初平三年四月辭瓚暫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Archiver|手機版|臺灣趙子龍文化協會

GMT+8, 2024-3-29 07:30 , Processed in 0.0157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